2019年3月3日和3月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数十位来自美术界的委员代表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建言献策。在全国两会胜利召开之际,书画频道特邀二十余位美术界委员代表,畅谈各自的参会感想,讲述自己的参会心得。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坐客书画频道演播中心,将自己的提案内容分享给广大观众。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收看更多“聚焦两会”访谈实况,敬请关注书画频道每日滚动播出的美术新闻栏目。
吴为山提案
提案一:关于“推进优秀美术作品进教材,借美育之力树立中小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提案
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具体而言关系到能否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因此,中国的教育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目的和意图是通过设计合理而有效的课程得以实现的,但对一线的教师和学生而言,课程中承载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需要具体呈现于教材之中。因此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贴身之物”,其影响更直接也更具体。
正因为如此,国家对教材建设高度重视,将教材作为国家事权,必须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因此,教材建设依然需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制意识和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此,教材需要努力做到“以理服人”,以理性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但对中小学生来说,借助于美育的理念和方法,收“以情感人”之效,是另外一种智慧的选择。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习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也强调了美育对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作用,并指出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借助于美育的力量,运用优秀的美术作品在美术及其他学科的教材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文化自觉和自信?
我看了各个地方编写的教材,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阐述得不够系统,介绍得不够充分,存在西方经典大于中国历史传统经典的倾向。我认为应当加大中国经典的比重,让学生感佩于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和文化的深厚与灿烂。这样,文化自信、中国精神、中华美学精神就不是一些空泛的名词。应该整理出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又具有现代教育价值的美术作品,使之成为中小学美术教材和其他教材中的典范。
我认为博物馆、美术馆蕴含着大量的中国文化经典与艺术资源,应该有机地与中小学美术教材及其他学科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认识更多中华艺术瑰宝。比如小学教材里应多用一些经典美术作品作为插图,像李可染《万山红遍》、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关山月的《绿色长城》等,应广泛地收入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地理教材、历史教材和美术教材。
基于以上思考,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在中小学的美术教材中应当加大中国传统与现当代美术作品的比重,在教材的文本上突出“中国意识”,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通过选材与文字表述,让学生感受到教材对中国文化及艺术的“偏爱”,并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从小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并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情操。
第二,在诸如《语文》等非美术教材中也尽可能运用中国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美术作品的感染下,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与原理。美术作品与照片虽然都有直观的特征,但照片具有较强的客观性,情感与价值倾向不明显,美术作品则是经过艺术家主观选择和艺术强化的,因此学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爱国主义的正向倾向。比如,在地理教材中用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在思想品德教材中用雕塑《雷锋》,在历史课本中用老子、孔子等经典绘画或雕塑,都能获得照片或者文字说明难以企及的感染力和学习效果。
第三,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应该无偿地向美术教材的编写提供中国传统和现当代优秀美术作品的图片资料,以帮助教材更好地体现“中国味”。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馆藏作品是国家的财富,国家的财富理应服务于国家利益,而中小学教材的建设就是重要的国家利益。因此,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应该无偿地支持国家的教材建设,以保证美术教材的“中国味”,并提高其审美品质。
第四,建立博物馆、美术馆与中小学的联动机制,积极开展馆校合作教学,在有条件的地方形成相应的机制。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上美术课(目前许多学校以安全、交通、时间等理由对此加以阻止)。博物馆、美术馆也应该提供场地,制作导览资料和提供其他信息设备,安排公共教育专家与学校的美术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既活化了展(藏)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又帮助学生以直观和体验的方式认识了中国传统和现当代优秀美术和工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情怀,建立起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提案二:关于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的提案
我国的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服务逐步迈向均等化,功能服务逐步增强,场馆设施更加齐全,文化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截至2017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136家,是1949年的200多倍,1978年的15倍,目前仍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两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家实行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博物馆年参观人次从2.8亿增长到9.7亿,数十家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超过百万,居于世界领先水平。2017年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499家美术馆,较2012年的265家增长88.3%,2017年全国美术馆接待观众3724万人次,年增长超10%。但2017年全国美术馆从业人员4576人,自2012年来增势逐渐放缓,特别是 2016年以来,美术馆从业人员呈现零增长态势。事业编制“零增长”,与参观人数、建筑体量、社会责任不匹配,导致“小马拉大车”现象日益突出。
不仅在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基层文化馆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一方面扩建面积、人流量节节攀升,与编制“零增长”之间的现实矛盾日益突显;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要求与文化管理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矛盾。特别是我国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缺乏,已成为乡村文化事业建设、“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实现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同时,基层文化机构的基础设施与功能配套也普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区存在“无藏品、无人员、无活动”的“挂牌馆”“空壳馆”。
近年来,我考察走访过一些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国家投资兴建、扩建了不少又新又大的美术馆,但是内容空空荡荡。每次调研后,我都自觉地和他们讲,我愿意做你们的“志愿者”,把美术馆管理的建议和经验带给你们,把国家美术馆的文化资源带给你们,从根源上支持当地文化建设。比如,2017年中国美术馆把馆藏延安时期的版画复制装裱,无偿地捐赠给延安鲁艺;2018年把表现周恩来总理馆藏美术作品复制赠送给周恩来纪念馆;今年将把珍藏在中国美术馆表现遵义题材的作品赠送给遵义美术馆等……同时为了更好地响应“文物活起来”的指示,提高基层文化场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中国美术馆率先将藏品无偿送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举办巡展,以经典作品攻坚文化扶贫,丰富“四区”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国美术馆所实施的“走向西部”展,足迹遍布重庆、广西、贵州、宁夏、新疆等西部地区,许多出现在教科书和出版物上的经典作品,使久渴审美大餐的西部各省市观众,尤其是美术工作者如获至宝。
公共文化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也是是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美在新时代”“美美与共”等脍炙人口的典藏活化展览,观众如潮,无论严寒酷暑都不辞辛苦排队几公里来参观。这说明公共文化机构要有好展览、好节目、好演出,才能对得起我们所建的文化场馆。
我们要看到公共文化设施持续发展的背后,人才缺口问题进一步显现,加强人才培养能够解决“谁来振兴”的问题,乡村旅游、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完善,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搞好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在于管理者。不仅要送文化下乡,更要把基层的文化管理团队“带出来”。
因此,各地应结合不同的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制定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多措并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特别是美术馆馆长的培养,增强他们满足民众多样的文化需求能力和为基层服务的自信心。
建议:
1.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人应高度重视文化管理人才重要性,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合理配比编制,让高素质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身才干与价值。
2.在综合性高校、专业院校开设相应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开展学历教育,培养更多优秀适用的文化管理人才,即拥有跨学科背景、素质综合、既懂文化艺术又擅文化管理的综合性新型人才。
3.利用各级各类文化干部学院、行政管理学院、国家重点文化机构、省级重点文化机构的力量,开展非学历教育,组织开设专题班、主题班,比如美术馆馆长班、剧院院长班等,侧重于对基层文化管理人才进行深度培训,提升其素质能力。
4.重点文化机构可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如中国美术馆是全国首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美术馆,吸收35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到中国美术馆专项研究美术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美术馆管理人才。
5.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干部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把乡村文化管理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吸引年轻人投身于乡村文化事业建设。
同时,应加强党校、行政干部管理学院的艺术教育。各级行政领导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还要加强文化艺术学习,提升文化素养。文化塑造灵魂,文化自信只有在管理者身上体现出来,才能更广泛地在全国各项事业中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