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期间,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旅业开始逐步回暖复苏,全国接待国内游客总数达1.15亿人次,29个省份消费金额完成同比增长,文化旅游市场也正在迎来更多利好政策,促进行业转型升级,释放更多潜力。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12年来首次延长至5天,也是我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的第一个小长假。在假期经济效应影响下,消费市场显现出蓬勃活跃的态势,交出喜人成绩单。
上海“五五购物节”提供的实时数据显示,自5月4日20时购物节启动至5月5日14时,上海地区消费支付总额破百亿元;5月1日至5日,北京重点监测的100家商业流通企业实现销售额39.6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的90%以上。这些,只是“五一”小长假补偿性消费初显的一个缩影。
假期期间,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文旅业也开始逐步回暖复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5月1日到5日,全国共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5.6亿元。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日前介绍,文化和旅游系统在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复工复产,组织各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假日文化和旅游产品,充分挖掘可以开放的旅游资源。专家认为,近期密集推出的各项促消费利好政策以及集中促销活动,叠加“五一”假期效应,对于增强消费信心、提振消费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在促进消费升级领域,商务部表示将把握时机加快推进步行街改造提升,确定一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启动第二批试点;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吸引更多消费回流。疫情防控期间,线下文化旅游活动受到影响,但线上新业态新消费不断增长。不少景区都在试水“云旅游”项目,一批VR文化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围绕这一新趋势,文化和旅游部正在推进落实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扩大优质数字文旅产品供给,发展沉浸式体验型文旅消费,引导和培育网络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