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至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首次以网络会议和全网直播的形式举行。几天的直播里,公众和考古领队们、评委们第一次“在云端”同步见证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诞生。
2019年度重要考古发现众多,竞争激烈。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的考古发掘项目共计1096项,年度考古发掘项目首次超过1000项。最终,陕西省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广东“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脱颖而出。
专家指出,这些考古发现意义重大,不仅填补了一些过去考古的空白,提供丰富的资料,显示了中华文化的悠长,还提出新的线索和需要持续关注的方向。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文物考古工作成果丰硕的一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走过了三十年,旨在集中展示过去一年中国考古最新成果,呈现中国考古新理念、方法和技术。已成为我国文物事业的重要宣传和展示窗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一改往年汇聚一堂听汇报搞评审,以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结果的形式,而是通过新媒体全程网上直播的方式进行,各参评项目和评委都以网上连线形式汇报、答辩和评审,同时增设提问互动环节,让公众更好地参与进来,让考古更好地普及下去,构建了公共考古的传播交流平台,既做到疫情防控到位,又创新活动方式。
这场专业性极强的业内评选,朴素无华的直播节目,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空前的聚焦,关注和传播度远超往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7日,与此次评选活动相关的话题总阅读量达到2.8亿,五天的直播总观看量4043万人次,网站等相关资讯近12万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性,然而传播方式的革新,却能引发如此大的话题性,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这至少表明了公众对文物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欲,更指明了文物事业发展与融媒体的密切关系已是不容忽视的方向。由此可见,“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意义已超出评选活动本身,成为一场前所未有的、空前成功的公共考古大事件,或许还会深刻影响未来的发展。眼下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传播中的无本质偏离和全正面评价,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信心和范例。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专业性同样可以得到更广泛更有效的传播,进而引导公众走出猎奇心态,了解文物考古工作,形成清晰的共同认识和舆论导向。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线上终评会的成功,再次提示我们——文物事业的发展需要建立融媒意识,建设融媒大数据平台,小众的专业性完全可以驾驭大众传媒进行精准的最大程度传播。面对融媒体大众传播,专业性绝不是制约,而是最优质资源,无需削足适履去为网红而网红,坚守内容为王和品质至上,同样可以精彩夺目。由此而思,今后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文博系统其他几大品牌活动,是否也要从中汲取宝贵经验,更多地采取融媒方式发展和传播,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而文博人必须用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广泛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