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是继“宅兹中国”“格物匠新”“玉出红山”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一个携手地方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地方历史文化展览,是山东博兴地区佛造像历史艺术的系统性展示。
10月28日,“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委书记李守江,滨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晓娟,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主持。
本次展览选取了119件(套)展品,分为博善兴佛、金像流辉、金像铭愿三个部分,从造像艺术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铭文内涵来展示博兴地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系统展示了博兴地区历年来出土的石雕、金铜、白陶佛造像。
作为中国古代佛造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博兴地区佛造像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一定的包容性,造像铭文不仅展示出历史脉络性的连续性,也记录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本次展览以山东博兴地区佛像精品为主体,重点展示佛像蕴含的艺术、历史与思想内涵,探讨博兴地区佛造像在北朝时期的演变历程,发掘这一时期佛造像艺术所展现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博兴佛造像不仅表现出艺术风格的交融,也印证了佛教中国本土化的演变历程。源自域外的佛教在本土化后被民众更广泛地接受,同时民众的观念也在佛教影响之下发生了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