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速写作为一种造型手段,其本身也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充分体现出艺术家的思考和个性。在“杨晓阳2019榆林采风作品研讨会”上,多位艺术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畅谈了杨晓阳的写生速写语言对于当下中国画创作的深刻启示。
28日,丝绸之路•塞上三日——杨晓阳2019榆林采风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张道兴、李宝林、孙克等多位艺术界专家,围绕杨晓阳速写作品的风格、构成、图式语言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研讨会由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主持。
写生的概念来自西方,但在几十年的实践中融汇了中西两种写生的概念与方法,杨晓阳在继承刘文西坚实的造型和把握大场面能力的基础上,重视到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这也使他获得了快速把握多个人物、多个场景的画面表现手段。
张道兴认为,杨晓阳的速写呈现出的自由状态,标志着其创作进入了一个成熟期;李宝林认为,杨晓阳的勤奋精神是他能够取得今天成就的 孙克认为,杨晓阳速写作品中的构成意识,把中国画速写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程大利表示,杨晓阳努力追寻生命的本质,以及厚、重、拙、朴的审美意趣难能可贵;田黎明认为,正是因其始终践行着对中国文化的关照,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杨晓阳回顾了自身艺术历程,认为其艺术创作得益于陕西这片热土和这个伟大的时代,厚重博大的汉唐文明和火热的生活是他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