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8日,在春和景明的时节,艺术家来支钢携百余幅气势宏伟、气象万千的作品,在坐落于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与观众见面。本次展览由浙江美术馆、广东美术馆作为指导单位,由李可染画院、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共同主办,并由国际水墨博览会、深圳市来支钢积墨山水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开幕式现场及嘉宾合影
展览开幕式氛围热烈,嘉宾众多。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加元,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盛昌黎,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孙文友,杭州市政协原副主席赵光育,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浙江省文联原党组书记田宇原,浙江省文联原一级巡视员蒋建东,以及来自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浙江美术馆等相关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肖锋宋韧艺术院执行院长郭培建,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皮道坚,印尼《国际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熊德龙分别致辞。
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执行院长郭培建 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著名评论家皮道坚 致辞
《国际日报》创始人、熊氏集团董事长熊德龙 致辞
艺术家来支钢 致辞
郭培建首先转达了肖锋老院长对本次展览的祝贺,并作为主办单位代表致辞。艺术家来支钢致答谢辞。覃志刚、陈加元、盛昌黎、孙文友、熊德龙、来支钢共同为展览启幕。
画展现场
开幕当天,时代先锋——来支钢水墨艺术展学术研讨会同期举办,研讨会就“来式山水”、传承与开拓、艺术现象、东方哲学等诸多关键词展开了深入讨论。
在来支钢四十余年的艺术创作中,他坚持深研积墨传统画法,从米芾、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历代名家中汲取丰富的艺术精髓,博采众家之所长,融汇古今,努力探索 “刚浑雄厚,气势磅礴”的独特画风,得到了到场嘉宾的充分肯定。
研讨会现场
来支钢认为,中国画的水墨关系是,水在前,而墨在后。水是“无”,墨是“有”。来支钢以老庄道家哲学为精神内核,以水墨表现天地的千变万化。
知白守黑,运黑布白,构成了来支钢绘画独特的艺术审美体系,体现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黑如“乌鸦入夜”,白如“白鹭卧雪”,黑白世界的意韵无穷无尽。“道为墨之本,墨为道之用。”其作品恰如他的绘画思想。
来支钢游于艺而入道,探一象而穷理。他若非于画室创作,即在大自然中写生。常云游于乡间小道、名山大川之间。云在变,水在变,山在变,千变万变都应水墨之变。诚如南朝画家宗炳所言,“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胸有丘壑、腹有乾坤的来支钢,用深邃的东方文化内涵,构成大美之道。
展览实景
艺术家介绍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白水寨飞瀑图 250x160cm2014年
空山新雨后68×136cm2014年
春夏秋冬138x34cmx4 2019年
肖 峰
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
浙江肖峰宋韧艺术院院长、西安市人民政府顾问
刚刚过了春节,又传来了春消息。
中国画之所以能够传承几千年,不断迸发,自有其道理。一则系它有深厚的思想滋养,是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里茁壮成长起来的,而不是单个的孤根独苗,中国画其实乃哲学的绘画、文化的绘画、艺术的绘画之集大成者;二则赖它原汁原味原生态的毛笔、墨汁、宣纸的特殊功效,虽然它们的形状、功能,甚至连称谓也几千年不变,但纸短笔小,墨色清醇,照样能够表现出描绘大千世界的超然力度,这是值得深思的;三则靠作画人的挥毫功夫,描天绘地也好,写心求意也罢,自古江山代有新人出,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之涌潮之势,一泻千里,浩浩汤汤。来自皖地珠城的来支钢犹如一匹黑马在笔墨乾坤里翱翔,跃然飞出,有冲劲之猛如横刀立马,有沉思覃尽似沁入心脾,可谓时代先锋也。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一种,以描绘自然景色来实现古人的“澄怀观道”,试图把山水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写照出东方哲学的一种精神和韵味。来支钢的绘画所呈现出的气势和研理确乎达到一个高度和深度,体现出中国画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和欲求表达的外在旨趣。从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有全身心的融入,有物我交流的过程,有潜意识、思想和观念的砥砺,融入了视觉(自然)的可见,截取了思维(哲思)的进步,添加了人文(文化)的增持,画里画外透出顺乎自然、超乎自然的入眼,具有既赏心悦目又有让人驻步端详的法力,如美味余香而令观者耐人寻味。从崇山峻岭的伟岸到云雾萦绕的烟云雾状,既是自然世界的借步写照,也是笔墨技法的灵活运用,更是心像臆造的感情抒发,这就对绘画进行了一个改造,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变与提高,亦即从形而下的物理性的运动上升到形而上的精神性运动,体现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语)的创作倾向和审美意义。他的画之所以耐看,还让人寻思,产生出审美的咀嚼不已,皆得益于所蕴藏的美学元素。
来支钢的绘画底盘是中国画的水墨章法,其独到的表现手法是积墨技法,其理念追求的核心是墨象的原汁原味。其中,积墨之于他是极为重要的,积墨是他寻找到的一条他既心仪又适用的艺术途径,墨像的显现岂是仅仅笔力所致,当有心力运筹。古人云“墨分五色”,在我看来,何止是五色,实是“万紫千红”。墨有浓淡,深浅,厚薄,强弱,明暗,甚至还有力学上的度的张力,更不消说心神上的气势和贯通肺腑的荡气回肠。来支钢通过墨色的变化表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达到兼具视觉上与意境上两种维度的丰富。画面或淡薄如羽的白云,或厚实凝重的黑雾,或坚如磐石的崇山峻岭,或深邃无边的浩瀚空濛,把积墨技法运用得娴熟,把修养深厚禅理得省悟,雄浑之美和水灵之秀各具姿态,形象强劲而富有内力,技法成熟而又深邃其中,表现出中国画家所信奉并乐意表达的传统精要、文化精髓、中华精神和民族灵魂的诸多元素。放眼观去,他的作品好像由不得分说,画得中国画就像中国画,画得水墨画就像水墨画。一句话,中国画味道十足!对应一个中国画画家,坚守了中国画的旨意,保持了中国画的正道。在追求绘画的创新发展中,来支钢用他具象的墨色、墨形、墨意,传达出道法自然的水气、灵气、仙气,使其创作过程及其作品物我相融、形神皆备,力求于存在与意识的相知和相谐。作品有味,天高云淡飘逸劲爽,群山逶迤鸾漂凤泊,空灵静谧沉雄秀美,进而形成了秉持中国画精神、发挥水墨画优势、彰显表里和谐审美,并且属于他的“来式山水”。这种从常规化的、程式化的绘画传统中脱颖而出的化蝶与突破,无疑是符合艺术永恒创新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作为一种尽显水墨张力的新兴绘画样式的展露,当可以看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和文明进步的结果,具有崭新的意义,可喜!
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推理中都包含着自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看到来支钢的作品,不由得也想起他自己对艺术崇敬的虔诚与膜拜:“艺术是最能忽悠人的,艺术也是最忽悠不了人的。”显然,他认识到创造美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所以他别无选择,只有埋头苦干,只能砥砺前行,力图扎扎实实地用作品说话,使劲言之凿凿地拿作品论理。所以,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作品,是他在“积墨”路上探索和耕耘几十年的成果。
艺术现象的后面是人、人与环境、人文与科学、社会与新知、思想与辨析、时代与历史等。人的生产活动有一种“内在尺度”,当然不是客观自然物的固有美的形式,而是置于艺术语境中人的感性活动所存在的尺度,它就是马克思所言的“美的规律”。我在高校当了十几年的院长,从艺了八十载,就培养人才而言,看到来支钢这样的优秀画家是深感欣慰的,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希望。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今天的中国画已然成为一种中国的特有文化,甚或说一门显学。只要看看画家和作品的体量,再看看中国画发展的蒸蒸日上,谁都会高兴不已。
谈到这里,联想起我敬重的学界前辈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它阐述了画家与画作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联系,以及有关美育意义的艺术哲思。他说得言简意赅,但极富哲理,把它放在这里作为本文的结语颇合吾意。“艺术倾向于客观的时候,艺术家的人与其作品关系较少。反之,艺术注重主观表现的时候,作品与人就有密切的关系,作品就是其人生的反映了。在作品中,我喜欢神韵的后者,而不喜欢机械的前者;在人中,我也赞仰以艺术为生活的后者,而不赞仰匠人气的前者。”树老根多,人老话多,啰唆至此,聊以为序。
癸卯年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