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官方微信号 WAP版 登录注册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书画频道-美术新闻

博物馆里过大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八个展览等你来打卡 2024年02月11日   来源:书画频道   浏览量:3098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关于2024年春节假期
开放安排的公告

各位观众:
甲辰春节即将到来,春节假期期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将于:
2月9日除夕闭馆
2月10日-17日(正月初一至初八)每日9:00-17:00开馆(16:30停止售票)
2月24日元宵节夜场9:00-21:00开馆(20:00停止售票)
欢迎您与亲朋好友一同来清华艺博过大年!

 01 
— 特  展 —
明灯:从威廉·莫里斯到麦金托什
2024年2月1日-2024年5月26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三层展厅



设计的明灯
杜鹏飞  刘木维

约翰·拉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以“献祭之灯”“真理之灯”“力量之灯” “美感之灯”“生命之灯”“记忆之灯”以及“遵从之灯”点明了建筑设计的七大原则,对艺术发展及现代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工艺美术运动的萌芽可以追溯至19世纪50年代,在1880年至1920年间蓬勃发展,它主张社会改革,并在立场上反对工业生产和机械制造。在工艺发展方面,它借鉴了中世纪传统和民间装饰风格,以及各地区工艺文化的发展成果,维系了高格调的美学追求,影响遍及欧美以至世界范围。



本展览呈现的不仅是以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工艺美术运动,就1851年至1930年间设计史的发展历程而言,"从威廉·莫里斯到麦金托什"贯穿着本展的实物呈现,交叠着从工艺美术运动到新艺术运动和装饰艺术运动的发展阶段,直至现代主义风格的露首。展览分为开卷有艺、纹艺青年、饰艺向心、艺美之瓷、艺味其从、现代建艺六个展区,以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和藏家的共计近200件展品,呈现了以工艺美术运动为核心发展阶段的书籍装帧、插画艺术、家居染织、金属工艺、陶瓷装饰、建筑设计等领域的成就。约翰·拉斯金奠定的理论基石,威廉·莫里斯引领的工艺实践,以罗杰·弗莱为代表的艺术趣味转向,综合助力着工艺美术运动的发展。在艺术与手工艺的纠葛中,在工业与手工艺的和解中,昭示着现代设计的真正开端。



工艺类、设计类展览以及国际交流展一直是本馆重要的展览版块,在现代设计史的范畴内,本馆已陆续策划并合作了关于未来主义、德国设计以及涵盖了20世纪诸多设计流派的设计乌托邦等主题的展览,工艺美术运动本身以及本展涉及的发展脉络则属于这个序列的开端和过渡阶段。就更宽广、更深入的视角而言,从约翰·帕克斯顿的水晶宫到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从本展的第一件展品《建筑的七盏明灯》到最后一件展品《走向新建筑》,则以建筑实践和建筑理论的伏线,呈揭了工艺美术运动从萌芽到式微整个发展阶段的设计史走向。



 02 
— 特  展 —
禮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



山东省,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濒临渤海和黄海,是传统认知上的“东方”,因西周时周公旦封于“鲁”(今曲阜)、太公望封于“齐”(今临淄),故山东又称“齐鲁之邦”,简称“鲁”。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历代名贤辈出,境内遗存了大量远古以来的文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我们所承担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让人们“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从而有力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


红陶壶,北辛文化,约公元前 5400-前4400年,滕州市博物馆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作为中国大学中唯一的艺术类国家一级博物馆,在立足基本馆藏外,力图多方面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催化更丰硕的学术展览和学术成果——除了加强学科联动与学科融合,全力支持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还在开展公共服务、打造教育平台方面,为传播历史人文艺术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在如何更好地利用文物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近年举办了关于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进程方面的系列大型特展,如“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2019)和“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2021)等,获得广泛好评,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2023年金秋之际,在国家文物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以省校战略合作为契机,由清华大学和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又迎来了规模空前的“禮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特展——以约440件组精品文物为线索,探寻中国“禮節”思想的缘起、传承与发展,发掘古代智慧,向世界诠释中国,突出强调山东作为“东方文明”的起源地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斧钺刻符灰陶尊,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前2500年,莒州博物馆

展览主标题“禮运东方”,“禮运”二字典出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言论或思想之真谛的《禮记》,其《禮运》篇借孔子的“喟然而叹”,论道了禮的起源、运行与作用,名“禮运”者,“以其记五帝、三王相变易,阴阳转旋之道”。“禮运”的核心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核心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对历代政治与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东方”,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在中国核心天下观“五方”(东、西、南、北、中)体系中,山东属于古九州之一的青州,代表东方,《易·说卦》曰:“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东方主生,万物所出,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其二,是世界的东方,即中国,而中国之“禮”和“節”,又是从其东方诞生的,正所谓“万物出乎震”。


灰陶镂孔器座,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前2500年,山东博物馆

展览共分“日出初光,饰節以禮”“海岱惟青,玉禮四方”“王禮在鲁,天下久传”“俾侯于鲁,炜炜煌煌”“高山仰止,登泰观海”“称工北朝,东方微笑”“图画天地,碑传千古”七个单元,从不同角度展示,始终一脉相承之中华文明的东方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


彩陶盆,大汶口文化,约公元前4300-前2500年,山东博物馆

 03 
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



前  言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中国之新民、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自由斋主人。清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史学和新法家代表人物。梁启超在史学方面建树颇丰,尤其是“新史学”“清代学术史”等领域。梁启超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898年之前,以维新变法为主,参与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事件,主笔《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等,积极宣传维新变法理论。1898至1920年,梁启超热心政事,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先是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再是任职民国政府,反对袁世凯、张勋复辟等;后来游历欧洲,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参与巴黎和会,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推手。1920至1929年回归学术,是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参与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


梁启超致康有为函广州博物馆藏

梁启超是同时在政治、学术舞台,为中国的现代转型做出重要贡献的巨匠。本次展览围绕着梁启超在中国现代性构建过程中的成果,以其不同时期的书法、拓本收藏等作品作为线索,以梁主编《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时刊登的图像、自作诗文手稿、书籍文稿、个人影像等为主,分为“民族:文字收功,神州革命”“新民:古今内外,去塞求通”“国学:独立之国,学问独立”“余事:先辈遗墨,书艺复兴”四个版块。其中“民族:文字收功,神州革命”侧重展示梁启超在东西方文化宏观格局中,梳理中国现代民族概念和文化概念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在四十五岁前后与旧势力的决裂与转型;“新民:古今内外,去塞求通”通过梁启超对欧洲局势的分析,以及《时务报》《清议报》等对当时世界文化图文并茂的刊载,重点展示梁启超在打通古今中外的努力,和梁氏家族追求开放、进步的精神;“国学:独立之国,学问独立”重点展示梁启超回归教育后在“讲学社”“共学社”方面的图文史料,以及梁在“文化公学”“国学门”,和以清华为代表的现代学术体系建设过程中的成果;“余事:先辈遗墨,书艺复兴”以梁启超的个人书画、碑帖艺术收藏为核心,展现梁启超以“文艺复兴”为范本,在书法创作中融合古今,回应“碑学”“帖学”之争。


“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图片由江门市博物馆提供

梁启超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之际,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为“中华民族”命名,为“新民”“国民”塑魂。梁启超无论从政、从文,革命维新,朝夕不辍,死而后已。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展览以“中国新民”为题,一方面因其为梁启超的自号,另一方面也能彰显梁启超在中国现代民族和现代国家建设历程中的奠基之功,藉此纪念梁启超诞辰150周年


梁启超索阅丁恩改革盐政意见致张弧函
26.2cm×17.7cm
天津博物馆藏

 04 
铁笔丹华——谢磊明、方介堪、徐无闻篆刻艺术展



前  言

在20世纪涌现的杰出篆刻家群体中,谢磊明(1884—1963)、方介堪(1901—1987)、徐无闻(1931—1993)三位无疑极具代表性,他们之间师弟授受、承先继后,在深入汲取传统养分的基础上,对文人篆刻和篆书艺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的创作实践展现出古典文艺的丰富美感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强调和重申了印学和书学的文化立场。癸卯金秋,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特举办“铁笔丹华——谢磊明、方介堪、徐无闻篆刻艺术展”,精心遴选三位先生的代表作品和珍贵文献,以集中呈现他们的艺术造诣和学术观念。


旁通二篆頫贯八分3.6cm×3.6cm×5.6cm

谢磊明、方介堪、徐无闻三位先生的艺术作品,透溢着浓重的学者气息。谢磊明好搜聚碑帖和印谱,所藏明代《顾氏集古印谱》为海内孤本、印林奇珍,谢氏尤重以藏养学、以藏助艺,其大量篆刻、书法、诗文作品,与其说是有意的艺术创造,不如认作为在研古、摹古的过程中自然留存之迹。方介堪曾在谢家助其为藏品编目、撰写提要,每晚则浏览谢氏所藏群书,遍观碑拓和法书名画,同时勤作札记,《玺印文综》之博收资料即自此始。方介堪一生保持着学者本色,今存各类古文字、金石学和文物调查手稿,也显露出他务实致用、希望有裨于乡邦文化建设的动机。徐无闻作为长期活跃于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新式学者,其人带有传统文人的深刻烙印,而他问学于方介堪,最终列其门墙,某种程度上或可视作“蜀学”与“浙学”的交融与会通。


谢磊明鉴藏印及其钤用

由此三位先生之间的关系,正可明显地看到篆刻艺术与学术的传承递嬗、琢磨切磋。方介堪自幼喜好篆刻,经父亲好友介绍拜入谢门,得以饱览珍藏,随之研习众艺,这段特殊的经历为方介堪日后不凡的篆刻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谢磊明可以算作方介堪印学一途上的启蒙者,而徐无闻成为方介堪的弟子,很大程度上则属于“带艺投师”。徐无闻幼承庭训,十五六岁起遍从名师求教,因钦慕方氏印艺,乃经易均室介绍,时时向其请益,1981年,已过天命之年的徐无闻专程前往温州方宅进谒,向方介堪补行拜师之礼,一时传为美谈。


天根月窟之巧牛鬼蛇神之奇
5.2cm×5.2cm×11.4cm 1946年

谢磊明、方介堪、徐无闻均为西泠印社社员,以篆刻名世,实则也都是博通诸艺的人杰。谢磊明自幼饱读诗书,浸淫词章,喜好戏曲和古典小说,其书温文典雅、柔劲相成;方介堪的书法诸体兼善,亦时染丹青,题画诗文常见自作,艺文修养相当全面;徐无闻在艺术上最为人称道的是玉箸篆,尤以拟中山王厝器铭文书法独步字林,他在诗词、绘画等领域也是深耕既久、多有创见,故而一直都有“全能”之誉。


天根月窟之巧牛鬼蛇神之奇,印屏

2023年是谢磊明逝世60周年、方介堪逝世36周年和徐无闻逝世30周年,西泠印社也迎来建社百廿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此首度举办篆刻艺术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篆刻原作、印蜕印谱以及相关书画、信札、手稿、器物等文献,期以观照和讲述现代篆刻史、鉴藏与交流史的一个重要面向,并藉此向保存金石、护持文物、研究印学、传播艺术、热衷教育的杰出学人和优秀传统致以由衷敬意。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4.8cm×4.8cm×13.5cm 1946年

 05 
出光华记——袁运甫艺术教育思想暨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作品展
2023年11月1日-2024年2月29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



走向新艺术
张 敢

杜大恺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袁运甫先生“自80年代始,倡言大美术观,呼唤公共艺术,因应时势,声夺人先,而今已成天下共识”。“光华路”不仅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子们魂牵梦绕的共同记忆,它们也代表了一种影响至深的教育理念。众多走出光华路的工艺美院人能以多元的面貌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洪流中,支撑他们的就是来自袁先生所倡导的“大美术观”。


《佛像与门画》 袁运甫
纸本水粉 109cm×77cm 1959年

袁运甫先生的“大美术观”既包含了对所谓“纯艺术”与“实用艺术”之间壁垒的突破,更是要“创造现代的,以传统文明为基础的、具有进步特征和原创性精神的新艺术。它将以当代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为起始,超越和包容历史上所有艺术风格和形式为特征,以具有当代中国气派和现代精神的面貌出现。”这种有容乃大的胸襟不仅来自袁运甫先生对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年所肩负为国家培养高端设计人才的历史使命。


《绍兴鲁迅路》 袁运甫
布面油画 80cm×64cm 1961年

深受袁运甫先生“大美术观”的影响,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四位艺术家——于会见、马泉、张大力、袁加——以迥异的艺术面貌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思考和探索。于会见聚焦于中州大地改革开放以来的风云变幻,作品中散发着一股苦涩的荒诞感,那些怪诞的大鸟、孤独的建筑、仿佛伤口般撕裂的大地,向我们述说着他内心的焦虑。这种对时代命运的思考,同样弥漫在他最近创作的一系列装置作品之中。张大力以实验水墨和城市涂鸦进入中国现代艺术史,在他隐喻式的表达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洞见。他在创作中对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和行为等各种艺术媒介都进行过尝试,其近作更是将对绘画与雕塑的形式语言探索和对精神世界的呈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袁加一直专注于公共艺术与绘画创作。疫情期间,他用一批尺幅不大的油画记录了生活的日常,那是人类面对灾难时的无奈以及被迫呈现出来的淡然。他对绘画性的执着让他更专注于油画语言本身,如笔触、色彩与肌理,这在他的抽象绘画中体现得尤为充分。与前面三位艺术家不同,马泉一直坚持以一种更为综合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他将自己在沙漠越野中的体验用影像、音乐、版画、中国画、油画和雕塑的形式表达出来。在他的作品中,一粒粒沙子象征着世间的人类,它们在芸芸众生的集合中微不足道,作为个体却又无比独特并充满了丰富性。


《母女》 袁运甫
纸本彩墨 96cm×88cm 1962年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的合并,让袁运甫先生看到了艺术发展的新命题,那就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他认为,当代艺术家应该建立思辨的历史观和科学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扬艺术创造精神迎接挑战。今天,回望袁运甫先生的一生,他就是一位令人钦佩的探索者,他所孜孜以求的就是寻找一条通往新艺术的道路。他的学生们沿着他的理想不断前行,我们今天又何尝能停下求索的脚步?我认为,这才是本次展览希望大家从中体会到的。


《蓝山》 袁运甫
纸本彩墨 97cm×100cm 1997年

 06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
2023年7月13日–2024年5月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二层展厅



前  言

杜鹏飞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一部清华办学史,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科教强国奋斗史的缩影。在清华110余年(始于1909年清政府设立的游美学务处肄业馆)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延揽各领域的优秀学者,荟萃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也为社会不断输送着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老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名言,已经成为人们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尺。


周诒春·致曹云祥信 1924年 长28.8cm 宽21cm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前贤往矣,我辈已无缘一睹其风采,亲炙其教诲,但是“手泽存焉”,从他们留下来的信札、讲义、诗文手稿中,我们仍可感受前贤风采之万一。


梅贻琦·致赵赓扬信 1955年 长28cm 宽22cm/长21.5cm 宽14cm

“尺素”虽小,然则小中见大。在这纤薄的纸张里,在这或工整或飘逸的墨迹中,若隐若现、呼之欲出的是隐藏在背后的一位又一位有个性、有喜怒、有情怀的人,是在“正襟危坐”的传记和正史中难得见到的另一种细微的丰满和真实。“前贤遗墨,片羽吉珍”,感谢学校档案馆、校史馆以及亲属、藏家们所提供的这批清华学人手札,让我们有机会亲炙大师手泽,走近大师内心,“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

“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是清华艺博开馆首展之一,曾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后不久,展览得以交流到香港城市大学展览馆,并举办“清华学人与中国现代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成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围绕此展所开发的一系列文创衍生品,也受到观众热捧并多次获奖。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公众的反复呼吁下,我们重开此展,并对展览内容略作调整,对展陈方式努力提升,旨在藉此向奋战在各行各业、努力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和“行胜于言”校风的清华人致以崇高敬意!向展览中所呈现的百余位清华学人杰出代表敬献一瓣心香、表达无尽景仰与缅怀! 


刘仙洲·致王云五信 1934年 长27.5cm 宽20cm

 07 
清华藏珍·丝绣华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织绣部分

常设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9号展厅



前  言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中国历代能工巧匠将自然资源与人工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织绣艺术。本展从馆藏数千件纺织品中,精心甄选明清时期代表性织绣品百余件套,涉及织物、成衣配饰和鉴赏品等三大类,分别由“丝彩织成”“华服美饰”“绣缂(刻)画意”三个单元加以陈列展示。



 08 
"清华藏珍·随方制象"家具展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家具馆藏展,展品时代自明至近现代,种类主要集中于桌案类、椅凳类和柜架类,也有少量的床围、箱类家具。其中尤富盛名的是五十多件以黄花梨、紫檀、鸡翅木为主的明式硬木家具,装饰手法多见硬木家具的天然纹理、精工雕刻,也有漆木家具的描金、彩绘等绝妙画工。


明代 榉木矮南官帽椅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光盘销售 | 现代书画   [更多]艺商城
  • 杭鸣时粉画作品限量高仿版画《泳装少女》 ¥1800元
  • 香缘紫娟(普洱红茶)大美之春纪念版 ¥199元
  • 文房精品套装(9件套)书画频道定制 ¥16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