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个有着水渍的画会让画家欣喜若狂,甚至这幅画的名字还成为了一个展览的主题,而创作这幅画的画家更是以这幅画为自己新的起点,开启了拯救中国山水画的历程。究其原因,雨亦奇——李可染写生七十周纪念展年可以告诉答案。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北京画院主办。今年正值李可染先生江南写生70周年,展览特意展出李可染写生与创作精品70件,展现李可染探索中国画新发展的心路历程,致敬这位让中国山水画重新焕发活力的重要艺术家。
开幕式现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吴洪亮致欢迎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 王平致辞
中国国家画院党委书记 燕东升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院长 丘挺致辞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刘莹致辞
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致辞
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 薛良主持开幕式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山水画面临着生存的危机。为了寻求一个未来。李可染与张仃,罗铭一同踏上了长途写生之路,这次写生之旅深刻的启发了李可染的创作思路,是个人山水画的风格建立的初始。在江南写生中,面对江南烟雨,他以中国画的笔墨还原视觉的真实,并尝试减弱线条在中国画中的比重,让江南烟雨的朦胧感更加凸显。《雨亦奇》画作便是此例。在传闻中,李可染在西湖冒雨写生时,雨点落在画稿之上,晕开的墨色形成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次天人共同绘制的画作成为了画坛的一段佳话。
这次的写生获得的成功激励了李可染改变中国山水画的决心,李可染继续踏上了写生的道路,在五十年代中李可染二下江南,踏足巴蜀,慢游漓江,信步在德国的街巷,笔下诞生出一大批美术史上的经典名作。李可染创新的将西方绘画的透视,色彩、光影效果运用在中国山水画中,使中国山水画拥有了层次感,引人入胜。如《万江重叠一江曲》等画作中,李可染将西方绘画的伦勃朗光画法运用在山水画中,通过墨色的浓淡分布营造出明暗对比。细腻刻画出山光水色,深化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创造出来有别于传统山水的美感。
李可染的创作生涯中,既追求中国画的新境界,又激发传统的新活力。晚年李可染臻于墨天神境,真正做到了心画合一。他自豪于中国文化内涵,自信于中国画之精神。李可染的山水探索,不但推进了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更是开创出屹立世界艺坛的民族风格。
展厅导览
作品欣赏
松下观瀑图 李可染
79.5cmx47cm 1943年
雨亦奇 李可染
44cmx59cm 1954年
图片来源于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