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画艺术品近年来在拍场屡次大放异彩,每年拍卖行都会爆出几件天价的拍品,而高昂的价格背后是历史文化价值的充分彰显。从吴彬《十面灵璧图卷》,到唐寅《松冈图卷》,再到赵孟頫《心经》等,这些令人惊叹的作品为何值得为其一掷千金?书画频道特举办“聚焦书画收藏 揭晓重要拍品背后的故事”仰山论坛,特邀三位资深专家,为广大观众解读明星拍品背后的真实故事,剖析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下的艺术价值。
论坛嘉宾
陈念
中国收藏杂志社社长
范长江
北京保利拍卖公司古代书画部总经理
霍文才
北京保利艺术研究院院长
论坛实录
《十面灵璧图》
△
陈念
陈念:首先我们今天第一件拍品,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拍品,它是明代吴彬的《十面灵璧图》卷。
说到这件作品的时候,我觉得有两个关键词想跟大家说一说,第一个关键词:它目前的身价是5.129亿元;第二个关键词,它是迄今为止全球最贵的中国古代书画。所以我们想从这件作品跟大家一块分享它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
《十面灵璧图》局部
据我们了解,这件作品在多个博物馆,或者是出版中都有所著录。在30多年前,大概是1989年的时候,这件作品当时拍了120万美元,时隔将近三十年以后,这件作品再次出现在市场时身价高达5个多亿,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一个升值空间?
△
范长江
范长江:首先是吴彬创作的这个绘画的主体,把一块石头画了十个面,八个方向把它转了一圈。这个艺术品之所以能够传承到现在,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个很高的价值量,或者说是思想上的高度。艺术品最主要的是看什么,就是它的思想和技法。它的思想肯定是最高的,当时没有人这么画,可能现在来看我们可以这么画了,但在当时它是第一个这么画的,可以说是思想上达到最高高度。我们常说绘画是用平面来解决三维问题的,但这件作品就好像是用三维的方式解决了三维的问题。它是作为一个雕塑被创出来的,这是他绘画的高超。后边的比如说李维桢、董其昌、黄汝亨,包括受画人,就是给(让)人画画的叫米万忠,这些题跋都是当时的名人名流,也代表了当时的一种社会进步的审美倾向,也是我们说的玩的最高层次的一批人,所以说它代表文化的最高层次。
另外还有赏石文化。《十面灵璧图》目前来说应该是我们知道的最为奇特的一块灵璧石,它代表了灵璧石的最高收藏水准。所以我认为可能在将来它还会有不错的升值空间,因为它代表了“明星绝品”这样一个状态。
陈念:刚才范总讲了,它实际上是明代一个叫米万忠的人把他自己收到的一块奇石拿出来,让吴彬照这个奇石画了十个不同的面来呈现出来的。而这件作品我不敢相信是古人所画,因为它很超前,所以我看到有评论家说这是晚明时期的立体主义,霍院长您能不能从学术角度给我们讲讲这种立体主义,为什么作为一个晚明时期的艺术家他能绘出这样的作品?
△
霍文才
霍文才:刚才您说的,他这个是超写实的立体主义,其实跟当时的风尚是有关系的。晚明时期有“尚奇”这么一个大的风尚。“尚奇”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那时候古文奇字已经完全退出实用领域了,但人们为了追求与他人的不同,就把这些发掘出来,经常会把它们入印,把它们作为书法创作等等,这从一个方面也体现出他们是“尚奇”的。米万忠喜欢奇石,奇石也是其中的一个表现,他搜集石头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十面灵璧这块石头应该是他藏石里的极品,所以他就让吴彬来写真。从前、后、左、右、前左、前右、后左、后右 ,从前看它的底、从后看它的底,从这十个角度给它做了一个写实,这就是立体主义。
这是从画的角度,那么画的技法上他用的是什么呢?也是很奇特的一种技法。后面题跋董其昌提到了,用的孙位画火法。董其昌在题跋里用了五个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五行”(水、火、土、木、金)来判断这件东西:皴法是用的是火法,是孙位画火法;势态(线条) 是水,咱们看到原件的话就很清楚,确实是像流淌的水;山脊就是金,劲头的刚劲,那就是金;山峰,大家看图就能看到它一共有九个主峰,加上副峰一共是十三个,可以说是山峰林立,这就是木;画坡陀其实就是土。所以董其昌从这五个方面对这幅作品做了一个很高的评判评价。
另外,邢侗、董其昌、叶向高等等这些名家的题跋加持更凸显了它的独一无二性,相当于众多名家集合思想的结晶,所以它的价值肯定是不菲的(独一无二)。
陈念:其实我对吴彬还真是有一丝丝好奇,他留存于世的作品多吗?
范长江:据统计应该是不太多的,我们说所谓的真迹大概是五十件左右,除了非常著名的《十面灵璧图》外,还有比如说上海博物馆藏的《山阴道上图卷》。这件作品大概是吴彬在1608到1610年左右给米万忠画的,地点在他的湛园(米万忠有漫园、湛园和勺园三座著名园林,湛园在今北京积水潭东)。《山阴道上图卷》体现了山川的四季变化,属于晚明的变形主义,也就是后来的超写实,它是浪漫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
《山阴道上图卷》局部
《松冈图卷》
△
论坛现场
陈念:我听完以后,仿佛也一下子回到了五百年前的明代。其实在明代有很多文人墨客一直用自己的手法来写照浪漫与现实,所以这时候我就又想到了另外一作品,那就是唐寅的《松冈图卷》。说到唐寅其实大家肯定不陌生——唐伯虎点秋香,但事实上在市面上我们真正认可它是唐寅书画作品的其实也是凤毛麟角。《松冈图卷》应该就是在市场流通中比较重要的一件作品,它和《十面灵璧图》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也有很多名人的题跋。
△
《松冈图卷》
霍文才:首先从题材上来讲它可以定为“别号图”,就是唐寅给他的一个好朋友画的。为什么叫《松冈图》呢?因为他这个朋友就好松冈。上款人是杨进卿,所以题款说是“唐寅奉杨君作”,就是画给这个人的。这个人是南京人,松冈应该是他的一个居所,所以他就以此为号,这是古人的传统习惯。这个人每年都从南京到苏州去拜访一帮文人朋友,当时都是吴门的翘楚了。那么这一卷就是唐寅画给他的,我们可以看到画前面有文征明的题端两个隶书大字,后面紧接着是祝枝山、王宠、谢承举、汤珍这四家的题跋,除了谢承举是南京人外,其他三位均是吴门书派和画派的翘楚,我们通常所说的“江南四大才子”其中三位(文征明、唐伯虎、祝枝山)都在这。其实王宠也是吴门书法的领军人物,可惜39岁就去世了。这应该是王宠二十多岁题的,因为用的还是履仁款的印,后来就改成履吉了。
那么这件作品大体是什么时候创作的?唐伯虎自己的题款上没有年款,但是我们通过一些信息大约可以判断出来,应该是他四十二岁前的作品。因为这里文征明的题端款用的是文璧款,这是他四十二岁之前使用的,后来就改成了文征明,又因为他与唐伯虎是同年,所以可以推断出这是唐伯虎四十二岁之前的作品。
陈念:霍院长主要是讲解了它的引首,包括后面的跋,以及大概的创作年代,那么下面我们想请范总给我们讲一讲这幅画到底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范长江:它基本上是两种画法,一种比较文气的,像披麻包括它的折带,这种是比较常见的。另外这个时候出现的北派比较多,比如范宽、夏珪,包括雨点这种皴法用的比较多,所以山冈的显示比较硬朗。此外画里面的九棵松树的姿态也比较好,像龙一样盘旋曲折,所以这是一张用心用情创作出来的一张画。
霍文才:画里面的这个地方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有一首诗上就写着在“帝城之东”,就是指的南京的东面。刚才说到唐伯虎的画法,他的画法基本上可以分两大类:一类就是受当时吴门的整体影响,比较文气;再一类就是唐伯虎后来学周臣,再上溯到马夏(马远和夏珪),所以也具有仿古的特色,他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陈念:其实也能看出来他们这些文人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还是比较在意的,当然我也觉得真的是“会玩”。
霍文才:您这个说的太对了!你看这些人为什么水平都这么高,因为人以群分,也能看出来他们也是互相影响的。
陈念:其实从刚才吴彬的《十面灵璧图》卷,以及现在这件唐伯虎的《松冈图卷》可以看到,这两位艺术家的朋友圈,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朋友圈真的不是一般的朋友圈,个个都是当时的翘楚,都是文人墨客中值得一说的人,所以这么一看他的题跋也非常的有意思。
范长江:以我们现在人来看,以今释古,比如说《兰亭序》上也这么说。我们从现在往前看,凡是能留下来的,就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不知道将来我们能留下什么,但当时几百年前能留下来的,肯定都是大浪淘沙淘下来的。古代书画的魅力就在于经过多年的传承,一定是“吹尽狂沙始到金”留下来的过程。
陈念:所以大浪淘沙后的今天我们拿到的其实是精上之精、重中之重的一些作品。唐伯虎这幅《松冈图卷》最终拍卖价格5117.5万,想问问二位嘉宾这样的价格是否与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完美契合了呢?
霍文才:这么多年我们做艺术品市场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现在的中国传统艺术品是一个洼地,价值还远远没有被完全开发,因为它所承载的中华文明是不可逾越的,也是不可复制的。目前西方艺术品最高成交价是达芬奇的《救世主》,将近10亿美金,而我们中国的艺术品最高价格是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人民币将近10亿元,这就是一个很大的差距。我想我们中国的艺术品以后肯定能向西方看齐,当然这与我们的综合国力、大众的认知和接受度等诸多因素有关。
陈念:去年年底是我们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三十周年,这三十年来在很多人看来好像我们只是不断地把艺术品的价格往上推,从最初的几万块钱到十万、到一百万,再到千万、过亿,迎来了一个亿元时代。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代代拍卖人不断发现看似普通的艺术品背后的价值,再呈现给大家。其实艺术品收藏是很考验综合素质的,不仅仅是只要懂点书法就能够收藏。我们自古以来都强调“诗、书、画、印”要融为一体,一件艺术品能够成为流传至今的“绝唱”一定是具备了很多的条件。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论坛现场
陈念:下面我就想到了一幅古画,那就是元代赵孟頫的作品。说到赵孟頫大家都不陌生,有些小学课本中就讲到了赵孟頫的经典楷书之作——《道德经》。在我们拍卖市场中曾经有一件作品是赵孟頫的《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件作品也曾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他拍了上亿元,更重要的是这卷心经也殊为难得。我们常说宋元书画,到今天来讲其实它的身份问题往往都成为各家关注的点。那么这件作品我们也想听听它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霍文才:其实我们看到这件作品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法,其次是上面的累累朱迹。从古到今很多人都曾经典藏过,其中单项元汴一个人的钤印就多达二十五枚。
项元汴在收藏史上绝对是当时的领军人物。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的书画作品收藏应该在两千件以上。据学者统计,宫里藏了大概四千六百多件,项元汴能以一人之力抵半数宫藏,这是非常厉害的。极具说服力的除了体量之大,还有一个就是质量问题。项元汴收藏的核心主要就是宋元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他收藏的赵孟頫作品达到了六十七件之多,咱们今天讨论的《心经》就是其中之一。
项元汴在《心经》这件作品上钤了一方印叫“神品”,他轻易是不加盖这枚印的,由此可见他对这幅作品的认可。到了清代,《心经》被一个很著名的人物藏过,那就是王懿荣。王懿荣是一位金石家,也是官员,他因发现了甲骨文而名气很盛。在这之后被称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袁克文从王懿荣的亲戚手里得到了这册 《心经》。再之后谭踽盦又以秦代的一方白玉印换得了这件作品,这就是“流传有序”,一直到今天。
陈念:《心经》在我们中国乃至东亚的宗教文化中都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赵孟頫本身肯定也是对佛教很笃信的,所以才会写下这幅 《心经》。我们想请二位嘉宾从字体的笔法和形体上分析一下赵孟頫的字有什么样的特点?
范长江:现在研究赵孟頫比较权威的学者是王连起先生,他把赵孟頫的书法作品大概分成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四十五岁之前,这一时期字体比较圆劲;第二个时期是四十五岁至五十五岁,作品开始变得方正,比较遒劲;第三个时期是五十五岁至六十岁,又回到圆劲方正的特点;第四个时期是六十岁以后,变得苍辣、浑厚。但是每隔几年他还会有一些细微的变化。我们这个《心经》大概是在第二期,大概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之间创作的作品,写得遒劲有力,包括它的圆转方折都交代的比较清楚,大概是这样的风格。
霍文才:其实当时我们也跟辽博藏的那一本做了对比。从精气神上看,因为精气神是通过笔锋、用笔的速度以及线条的干净利落体现出来的。我们这一本感觉精气神上还是神完气足的,没有那么中和,还是有一些很强的力量显现出来。
陈念:所以足见这件作品它不仅流传有序,而且在几代收藏者的眼中也绝对是一件堪称“神品”的作品,不是谁都能够随便钤印上“神品”两字的。
霍文才:关于鉴藏印可以多说两句。鉴藏印是从唐代贞观小印开始的,也就是太宗小印开始的。宋徽宗开始建立了内府这条线。宋代还有一个很著名的藏家——米芾。其实古迹上连用自己的鉴藏印是从米芾开始的,他曾经在褚遂良临的《兰亭序》后连着用了七方他自己的鉴藏印,这对项元汴肯定也是有影响的,而项元汴又对乾隆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这是一脉而下的。
陈念:所以到了乾隆帝的时候,鉴印就是天下第一挡不住了。但不管钤印是多是少,都足以见得递藏过程中这些人对这件作品的爱。就像刚才讲的,有时候一件作品即便你看神气各方面都不错,但怎么去佐证它,往往是要去找鉴藏印的,包括后面的石渠宝笈这些东西,我们可能都要把它去查一个遍。
霍文才:没错,我们要客观地去看待这个问题。我最近正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我觉得所谓客观的看,其实是综合和客观的去看,这是我们的一个文化现象,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审美习惯。现在很多人把这些印章拿掉,要还原作品本身的面貌,但是我们一眼看过去,就觉得那不是我们的审美,大家应该都有这种体验,这就是一种给我们留下来的审美习惯性和文化现象。
范长江:比如说有些自媒体说这个东西怎么怎么不好,我认为对文化还需要再客观一些、再深入一些,需要大家更深度地了解中国文化。
陈念:所以这一千多年的章,我们从最早的谁来做鉴藏印到现在,的的确确,文化的文脉可能真缺了这一方印恐怕那就不是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传统的画作了。
范长江:是的,包括比如说所谓的盖章狂魔乾隆,他的每方印、每句诗句都是有深刻内涵的,代表了我们更高意味的一种享受和追求。我们要真正去理解,这不是随随便便印上去的,肯定是要结合整个画面的。我们通过图像来阅读历史,与古人相悟、相会、相聊,再去追求审美上或者心理上的更高层次的享受。
陈念:其实这么一说的话,我觉得无论是当年项元汴收藏,还是今天我们的藏家收藏,其实他们没准看上的都是一个点。
《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游相兰亭甲之一》
△
论坛现场
陈念:我们再聊一个作品,这件作品名字很绕口,它其实跟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有关系的,叫做《宋御府拓定武兰亭卷——游相兰亭甲之一》,好多人会琢磨这是什么意思?
范长江:先来解释一下这个名称。这卷手卷其实包括了晋、唐、宋三个时期,我们说后来的题跋不算。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欧阳询肯定是拓的,然后宋代人再收藏,之后又有元,然后到明,我们经历了晋、唐、宋、元、明这样一个过程,对于我们来说,这相当于是顶级的东西。
陈念:所以这一件作品我们也可以这么讲,它其实也是横跨了千年的历史,把很多东西都融合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再一次说它是瑰宝,接下来霍院长您来讲讲。
霍文才:还是从它的名称开始。首先是宋御府,它指的是皇家,就是内府,这个御府应该指的是宋高宗赵构。后面拓《定武本兰亭》,《定武本兰亭》是兰亭里非常有名的一个版本,因为它是在定州发现的,所以被称为《定武兰亭》。传《定武兰亭》的原作者就是唐代的欧阳询。再后面是游相藏,游相是谁呢?是宋理宗朝的一个宰相叫游似,所以简称游相,他藏的版本。他藏了一百种兰亭,并用天干来进行标记,十个天干里每一件是十本,咱们这个甲之一就是甲本里的第一,说明这件作品在游似收藏的一百本里排第一。这个排序我认为一定是有他自己的甄别的,这就是从名称上来判断它的价值。
那么咱们再说《兰亭序》。《兰亭序》大家都知道是王羲之的作品,我们现在市面上所能见到的《兰亭序》基本上分两种,一种是墨迹,另一种就是刻本、刻帖。墨迹基本上都是唐以后临摹的,当时唐太宗把这本重要的作品拿到手后命大臣临了很多本,很著名的包括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冯承素等所临的版本。刻本方面,基本上是从宋代开始的,两宋时期刻本兰亭大兴。那时候基本上家里有点条件的都要刻一本,所以版本极其复杂。
范长江:还有就是我们不能以现在的角度来窥视古人。我们现在写字帖,买一本字帖就可以临,但古代没有那么多字帖,只能是私塾老师写一个字,然后学生写一个字,这些刻贴在当时就是很珍贵的。《兰亭序》基本上分三种系统,霍老师讲的一种是墨迹本,然后就是碑刻本,碑刻本也分两种,一种是欧阳询的《定武兰亭》这一系统,然后比如说薛绍彭本、开黄本这是另外一个系统,但是体系最庞大的就是欧阳询的《定武兰亭》,墨迹本最庞大的就是褚摹本,所以说系统确实比较复杂。
陈念:这件作品在游似收藏的一百种中的排序可见它所处的地位和它的重要性,那么从它本身的字体来讲,和其他的一些版本比起来,各方面您们觉得怎么样?
霍文才:历代对兰亭已经有很多评价了,因为归为或者传为欧阳询所书。大家都知道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楷书的顶级准则。而他结字的特点就是严谨,中宫收紧,用笔方圆都有,其实从这个本子上我们也能看出确实有欧的风格风采,用笔、结字都有他的影子。另外这个本其实也不是定武的原刻本了,后面宋高宗的题跋写得非常清楚,大意是他见过原刻本,觉得要把它再重新刻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所以命人刻了这一版,刻完以后这是拓的到了南宋游相手里,是这么一个过程。
范长江:原刻本是在宋辽战争的时候原石弃于杀虎林,然后到宋赵光义的时候就把它置于定州。后定州置义武军,宋代因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所以叫《定武兰亭》。薛绍彭当时发现原石后拓了一版,也就是最原版,然后又做了一个翻刻,为了区分,他把原石“湍、流、带、右 、天”五个字做了个记号,所以说薛绍彭之前的版本应该是最开始的版本,他后来就是五字损本了。
还有就是到薛绍彭之前是一个版本,薛绍彭到李学究是一个版本,然后李学究之后又是一个版本,所以说它的传承也比较复杂,包括我们说崇山峻岭的“岭”,这个“岭”字,原来王羲之写的没有山字头,就是领袖的领。
霍文才:所以说就是为什么叫“黑老虎”,这是专门的一门学问,与书画鉴定相比是两种情况、两个分支了,所以这个很复杂。
陈念:其实一直以来拓本,“黑老虎”刚刚应该说拓,其实一直是曲高和寡,因为它更加的阳春白雪。其实我们刚才讲的过程中也凸显了这件作品的文献价值。但我还是想请二位给我们再说说这件作品对我们有怎样的文献价值?
霍文才:其实首先还是它的整体性。版本上来讲可能不是原刻拓本,但是也够早了。宋高宗本身对于译文这块就非常出挑,那么他所做的工作一定也是典范级别的。而且这个是当时的御府宋拓,所以都代表了非常高的标准,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就是从装裱来看,刚才范老师也提到了,它当时是晋府收藏,晋府收藏也是我们整个收藏史上的一个大系,所以它的装裱保护非常到位,整个从内芯到装池,再到后人的流传题跋,都保护得很好,所以它是一件非常保持原貌原汁原味的东西,非常难得。
陈念:一千年来最后到我们现在这样的一个品相真的是很难得了。我觉得如果用十分制的话,这品相可以达到九分了。
霍文才:就像您说的,这种对后人很大的一个启示意义就是“保护”的这种概念理念问题。一定尽量地保持原貌,因为很多人觉得这个已经旧了,我就给它穿个新衣服,那就完全不是它的味道了。
范长江:还有就是说到董其昌临的兰亭,就是我们说的兰亭八柱。兰亭八柱就是乾隆刻的八柱,包括褚遂良、虞世南、柳公权、于敏中、董其昌以及乾隆自己等的相关作品,也体现了我们常说的兰亭的复杂性。
董其昌写了一个《兰亭序》,每行大概三四个字,一个大概九米多长的手卷。开始我们觉得是写得很好、很对的。他在最后的落款写了一行长款,说《兰亭序》以行款为重,米元章得褚摹兰亭真迹,才割成袖珍帖,续凫截鹤皆不为过也。大概意思就是说《兰亭序》行间的章法是很重要的,褚遂良得了一本褚墨兰亭序,就是褚遂良临摹的《兰亭序》,然后把它裁割成袖珍册,就是适合于拿在手上的,那就是每行多少个字,所谓取长补短,这其实我们现在来看就是破坏文物。
我认为董其昌是一个具有双向性格的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写?他得到了一本他认为是褚摹兰亭,就是米芾藏的褚摹兰亭真迹,这本刻帖就是现在所谓的海宁陈氏本,每行只有几个字,所以说这个手卷写出来也就是每行三个字。按照正常我们临兰亭第一行写到“于会稽山阴”,每行二十八个字。为什么要这样写?董其昌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按照正常的路子,每行是多少个字写多少,包括赵孟頫所有人都这么临,董其昌就是打破这个常规,每行三四个字,主要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帖,就按照这个写。所以说这就是董其昌的狡黠或者说是智慧,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它是一个九米多长的手卷,所以我认为从另一方面证明了这是个非常好的作品。
陈念:其实刚才范总一说这是明代的董其昌兰亭的本,所以又从宋到了明,其实再往后清人也有相应的。所以一个《兰亭序》从晋朝一直延伸到今天,有说不完的话。也能看出来,它对我们整个的书法艺术,也包括刚才说的拓本等等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尽管我们今人无法看到真正的《兰亭序》到底长什么样,但是通过这几代人的临摹和翻刻,也让这一件珍品有了更多的玩味和研究性,具有很不菲的文物价值。
今天我们所讲述的每一件藏品都应该说是堪为难得的书画瑰宝,我们讲述的是它们背后的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珍藏一些脉络是极为清晰的,流传有序,其实这就是一部文化,一部历史,我们想通过这种价值的发现讲好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
△
嘉宾合影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