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客户端官方微信号 WAP版 登录注册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书画频道-特别节目

【聚焦两会】吴为山 加强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机制建设,用文化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年03月16日   来源:书画频道   浏览量:3026


















吴为山:加强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机制建设,用文化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民盟中央常委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侨联联组会上看望大家并发表讲话,我很荣幸地作了《用文化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言,也再次聆听到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是根本的自信”的论述。受教益很大。事实说明,国家的发展与强大不仅需要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的保障,更需要文化的繁荣,特别是在对外艺术交流领域,加强国际艺术展览交流机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改革放开以来,随着国力不断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家们通过各种通道获得了许多赴海外举办艺术展览,与其他国家艺术家进行交流的机会。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在近年的一些文艺创作和国际交流中,往往还存在着以西方流行的价值观为标准的“当代主义”,以封建文化表面模式为传统的“保守主义”,或以视觉怪异和极端个人宣泄为创新,丑化人民形象取悦西方市场和潮流的现象。在利益驱使下,一些艺术家试图投其所好,甚至有些作品调侃中国伟人、领袖、英雄的作品得到热捧。种种这些成为了世界“误读”中国艺术的某些原因。其次,我们还看到一种现象,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的走势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质量,较多受到商业和资本的控制。艺术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被误导,似乎只要在市场上得到认可,就可在短期内名扬世界。一些艺术家对国际展览资源与文化信息了解得不甚全面,使得他们在走向国际时迷失方向。再者,不可否认,当前一些国际双年展等品牌展览左右了我们的创作,左右着青年艺术家的价值取向,使得在一定阶段内,中国艺术获取西方关注的通道过于单一,存在“被看”与“戏谑”的成分。文化艺术交流的准则与标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西方话语掌握,帮助西方社会渗透其价值观。因此,并不是走出国门的展览办得越多就越好,而是拿出去的展览要具有代表性、经典性,足以展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与对真实现实的准确塑造。今天,我希望提出用文化经典与世界交流传播的建议,这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事实上,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独特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创新文化都具备普世价值,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以文化经典化育人;在国际,以文化经典感化人,以此达到文化认同、命运共建的目的。

  近年,中国的综合实力、国际影响力和人民的获得感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的党、国家、人民、军队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国家积累了大量的国际交流经验,我们拥有一流的人才、经典的艺术作品,强大的国家机制和资金保障,为我们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创建自身的国家艺术品牌意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对于加强国际艺术展览小交流机制的建设,用文化经典“讲好中国故事”,本人有三个建议:

  一、大力推出经典性、品牌性的国际展览,树立主流价值观。

  走出国门的展览项目要提倡具有经典价值,建构品牌性展览交流机制,传播具有中国立场的艺术导向。首先,建议设立遴选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制定选择标准,研究与规划国际展览,完善若干国际展览策划方案,从而逐步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其次,在外交项目上进一步突出文化艺术的内核十分重要,比如随国家领导人的高访举办经典展览就是很好的方式。还可通过外交途径和民间交流的渠道,与各国美术馆、博物馆结成长期合作关系、联盟关系,使“讲好中国故事”具备相应的国家对话平台,让中国文化经典持续发挥影响力。

  二、通过文化经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国际国内场合阐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持续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并不断为世界形势向好发展增加砝码。我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点就是心与心之间的相通。经典的艺术作品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心灵图像,借由各国文化经典的互换交流,可以增进人与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心灵的沟通。习近平总书记精辟的指出:“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中国的文化经典正是展现了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兼容并包的博大精神,崇德尚礼的人文精神,灵魂深处的爱国精神,改革开放的创新精神,矢志不渝的追梦精神,而这些精神就是中国精神。

  我们庆幸地看到,在国际间,中国的文化经典非常受欢迎。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已悄然从西方逐步向亚洲特别是中国靠拢,现在正是我们建构自身话语体系,掌握话语权的良好时机。从以往的交流经验来看,我们已经具备了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国家最高的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就拥有像齐白石、傅抱石那样传统学养深厚,充分描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近现代杰出艺术大师的经典名作,也有如林风眠等了解西方、学习西方,艺术风格兼容并包、中西合璧的经典作品,更有表征时代转变的《塔吉克新娘》(靳尚谊)、《潮》(詹建俊)、《父亲》(罗中立)等重要藏品。值得一提的是,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一系列艺术展览项目的实施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如2016年,中国美术馆以中国精神为主题在墨西哥博物馆举办大型展览,300多件馆藏经典作品和当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以及民间美术作品的展示,受到南美观众的热烈欢迎,每天参观的队伍,成为墨西哥一景。150名墨西哥志愿者穿着唐装,用西班牙语在展厅里向世界介绍中国。不少当地观众和学者纷纷表示,他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因为这里不但有传统的作品,更有现代的创造。墨西哥大学校长说,过去了解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通过展览才更为深刻地看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2017年10月,巴西将大型《孔子》铜像立于库里蒂巴市政中心广场,因孔子像的树立而将广场命名为“中国广场”。今天打开谷歌地图,会发现在遥远的南美有了一个让你心动的地名,“中国广场”!我们的孔子巨像立在那里,讲述着中国的仁、义、礼、智、信。在广场巨大的石碑上刻着该市市长赞美孔子的感人的诗歌。他认为孔子的思想教导他怎样做人,并对他理政有所帮助。此外,《孔子问道于老子》的雕像也在新加坡、法国等多个国家落成,向世界讲述了一个礼仪之邦的故事。2017年末,《灵魂之门——杜甫与舍甫琴科》组雕立于乌克兰首都基辅市中心,塑造了两国伟大诗人虚拟的对话,感动了许许多多乌克兰人。该国副总理称为寒冷的乌克兰送去了中国的温暖,感恩于中国对乌克兰的尊重。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德国通过议会决定,将于5月5日把中国塑造的马克思像立于其故乡特里尔市,受到了当地民众的欢迎,特里尔市长看到塑像后写下“马克思栩栩如生,他的思想和理念在21世纪通过视觉艺术方式得以呈现”。最近,德国各大媒体跟踪报道,有评论家认为中国的马克思像立于德国,不仅是对中国艺术的高度认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取得全世界瞩目成就的认同。与此同时,《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主题雕塑》相继在俄罗斯、以色列、韩国永久陈列,并列入韩国小学课本,这标志着中国人民的灾难也是世界人民的灾难,它呼唤着世界和平,为人类命运的悲情奏上了安魂曲。近年来,中国美术界还向世界推动了各类主题性现实题材美术展览,观众表现出的巨大热情使得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对中国真实关注。

  这些例子都充分展现了文化经典具有超越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传播中国文化不仅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对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需要。因此,全方位、有计划地整合全国近千家美术馆50多万件藏品资源,梳理文化经典,组织反映新时代精神的高水平创作应适时提上日程。

  三、通过国际展览大力提高中国艺术大师、大家的影响力。

  在国家层面需要发掘艺术大师、大家、名作。需要在国际舞台大力宣传这些最为著名、最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因为国家的文化复兴离不开艺术巨匠,只有在国际舞台上对一流艺术家进行全方位推介,才能有效树立国家文化形象。西班牙政府曾以重金聘请毕加索为纪念西班牙内战创作绘画,由此催生了享誉世界的名作《格尔尼卡》;英国政府曾委托亨利•摩尔担任“战时官方艺术家”,他利用这一机会创作《防空洞素描》,记录伦敦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坚韧不拔的信念而一举成名;美国政府在匹兹堡为安迪•沃霍尔建立博物馆,推动波普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使其成为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力度最广的艺术家之一。因此,一位国际艺术大师的产生离不开祖国的支持和助力,而当艺术家蜚声国际时又可为祖国创造无尽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可见,以上建议三位一体:国际展览离不开大师、大家创造的文化经典;文化经典由大师、大家所创造;大师、大家及其文化经典需要国际展览的展示、推广与传播。

  今天,新时代为艺术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好环境,习总书记的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我们前进的指南!通过艺术沟通世界,通过经典影响世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景光明!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光盘销售 | 现代书画   [更多]艺商城
  • 文房精品套装(9件套)书画频道定制 ¥1680元
  • 杭鸣时粉画作品限量高仿版画《泳装少女》 ¥1800元
  • 书画频道特供“艺术家酒”古法酿造 酱香窖藏 ¥690元